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

Critical Care of Bite and Sting咬傷及螯傷的重症照顧

Critical Care of Bite and Sting咬傷及螯傷的重症照顧 高偉峰、柯敦仁、李建賢
台北榮總急診部、陽明大學急診醫學科
http://www.geocities.com/Heartland/Garden/3336/wei-fong-kao/Animal-Bites.html

前言
  動物咬傷在台灣仍非常常見,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暨台北榮民總醫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,約佔所有中毒諮詢病患的4.1%,其中大多數只產生輕微的不適,但仍有不少死亡的病例,1不可掉以輕心。需快速做正確診斷、治療,才可防止永久的傷害,並拯救病人的生命。目前國內有毒動物對國人生命的威脅,仍以蛇咬傷及蜂螫傷為最重要,隨著台灣海域的開放,海洋生物咬傷或螯傷,將日益增加,大家應及早有所準備。其他如蜘蛛或蠍子螫傷,目前在國內都只有局部腫痛,並未有嚴重全身性中毒的病例報告。本編謹討論國內較重要的如蛇、蜂及海洋生物等咬傷或螯傷。
 
蛇咬傷
 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,所有動物咬傷中死亡率最高者,即為蛇咬傷,1近年來死亡率雖有下降的趨勢,但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,在1986-1994年間仍有2.4%的死亡率,而雨傘節咬傷更可高達25%的死亡率,在國內仍非常重要。2
  台灣的蛇類約有55種,其中毒蛇有19種,無毒蛇有36種,毒蛇中陸蛇有14種,海蛇有9種, 一般臨床上比較常見,流行病學上比較重要的毒蛇,主要為青竹絲(赤尾鮐)、龜殼花、百步蛇、眼鏡蛇(飯匙倩)、雨傘節、及鎖鍊蛇等六種陸蛇。2
  台灣的毒蛇咬傷雖然主要發生在每年的3-11月,而以7-8月最多,但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登錄,一年中每一個月份都有毒蛇咬傷的報告。因此,即使在冬天,亦不可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。2
毒蛇咬傷的特癥
  毒蛇咬傷的部位主要以四肢為主,3被毒蛇咬傷,應視為急症,如不緊急處置,則很快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
  一般可根據毒蛇咬傷所產生的臨床症狀,把蛇毒分為出血性蛇毒及神經性蛇毒,台灣常見的青竹絲、龜殼花、百步蛇的蛇毒即屬於出血性蛇毒;眼鏡蛇、雨傘節則屬於神經性蛇毒,而鎖鍊蛇性則以出血毒為主但亦有神經毒的症狀。典型的毒蛇咬傷會有兩個顯著的毒牙痕,根據國外的報告出血性蛇毒咬傷100%性蛇毒有毒牙痕。但是沒有看到明顯的毒牙痕,並不能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性,例如眼鏡蛇及雨傘節咬傷就常常沒有明顯的毒牙痕,而毒牙痕也不一定只有兩個,從一顆到四顆毒牙的毒蛇都有可能發生。當然,如果病患、病患的同伴或救援人員能清楚認識毒蛇的長樣,將更可了解是被何種毒蛇咬傷。2
  被出血毒毒蛇咬傷,一般會在30分鐘至一小時內產生症狀,但常在被咬五分鐘內,立即會發生嚴重的灼痛,並圍繞毒牙痕中心開始腫脹。常見的症狀包括局部的紅、腫、熱、痛、瘀青、皮下出血、及形成水泡,並可快速擴展造成附近的淋巴節腫大與疼痛,亦會產生腸胃道出血及血尿等全身性出血現象。2
  一般而言,神經性蛇毒傷口較少出現明顯的腫痛(如雨傘節咬傷,傷口常不痛,也不腫),但眼鏡蛇咬傷,傷口則常會有明顯的紅、腫、熱、痛。神經毒毒蛇咬傷,常在10-15分鐘內,即會自咬傷處出現麻木的感覺,其後逐漸會產生眼皮下垂、口腔周圍麻木、瞳孔放大、口齒不清、吞嚥困難、肢體麻木(並向近端漸漸擴展)、全身肌肉無力、呼吸困難、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狀。如未予以治療,可在咬傷2-72小時內,漸漸產生昏迷、呼吸肌痲痺而致死亡。2由於呼吸肌痲痺所造成的呼吸衰竭,可在可在被咬傷後1-2小時內發生,2因此醫療人員對此都應有急救及加護治療的準備。
  如4-6小時以上仍未出現症狀,縱使是真的被毒蛇咬傷(根據報告顯示,約有四分之一的毒蛇咬傷,沒有任何毒液進入人體),4其注入的毒液量通常也不會太多。
毒蛇咬傷的處理
  由於使用對於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,近年來有很大的改變,以前常使用的傷口切開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(因切開傷口,通常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,反而會造成高比例的感染機會;同時也會傷到神經或肌腱,造成無法恢復的後果;對於出血性毒蛇咬傷,更可因血液無法凝固,而增加血液的流失) 。對於以前常使用的緊綁止血帶的方法目前已不建議使用(因即使將止血帶緊綁到可阻止動脈血流的緊度,通常也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,反而會增加肢體壞死的機會及神經傷害的機會,因此目前建議如果要綁,可用彈性繃帶或褲襪,綁的鬆緊度與一般骨折固定打彈繃相當,大約是可阻止淋巴回流但不會影響靜脈的回流)。2,3,4,5,6,7,8
  治療毒蛇咬傷所用的抗蛇毒血清,目前國內共有四種,包括1.綜合抗出血毒蛇毒血清(對抗青竹絲、龜殼花咬傷)、2.綜合抗神經毒蛇毒血清(對抗眼鏡蛇、雨傘節咬傷)、3.抗百步蛇蛇毒血清、4.六價抗蛇毒血清(主用於鎖鍊蛇咬傷病人)。2一般醫療院所通常只備有第1.2項蛇毒血清,而無3.4項蛇毒血清,然大家應了解,如被百步蛇咬傷,應注射抗百步蛇蛇毒血清,綜合抗出血毒蛇毒血清是不含抗百步蛇蛇毒血清,因此通常是沒有效果的。如有需要或任何有關毒物的問題,可直接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聯絡,電話:(02) 28757525轉102。
 
治療原則如下: 2,3,4,5,6,7,8
穩定生命徵象。神經性毒蛇咬傷,可能很快就會產生呼吸應注意呼吸道的維持,出血性毒蛇咬傷應注意凝血功能。如病患血壓下降,在成人靜脈注射生理食鹽水1-2公升,或小孩注射20-40毫升/公斤,仍反應不佳時,應予以注射白蛋白(Albumin)。3,9
如肢體腫脹,應在傷口腫脹的上方做標記,初期每15分鐘測量一次傷口進展的情形,在腫脹的速度減緩後,每小時標記腫脹擴展的情形。以作為追加抗蛇毒血清或傷口感染的指標。2,3
依病患破傷風疫苗的注射情況,予以注射破傷風類毒素。雖然蛇的口腔內通常並沒有破傷風菌,但傷口可能被泥土或皮膚上的髒東西所污染,因此仍應予以注射破傷風預防。
視患者症狀,考慮施予抗蛇毒血清: 施予正確的抗蛇毒血清,仍是治療毒蛇咬傷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療,然並不是每一位毒蛇咬傷的病患都應給予抗蛇毒血清,如病患超過6-8小時仍無症狀,或初始症狀並未擴散,可以不用抗蛇毒血清。其使用方法討論如下。
輕微的咬傷,抗生素可不必給予。但如可能為污染的傷口(尤其是被人用嘴吸允過的傷口)則應給予抗生素。蛇口腔內的細菌以革蘭式陰性及厭氧菌為主,如發生次發性感染時,建議可先給予第二代之頭胞芽素(cephalosporin);如被人的唾液污染,則可予第二代之頭胞芽素如Cefadoxil, 500毫克,每天兩次,治療五天;或dicloxacillin 250至500毫克,每天四次,治療7-10天。3.
(間室症候群)compartment syndrome3,,4,,10: 毒蛇咬傷(尤其是出血毒),常會造成肢體明顯的腫脹,其通常表示抗蛇毒血清用得不夠。由於毒液通常只射入皮下(subcutaneous)而沒有射入筋膜(fascia)下,因此腫脹通常只在皮下而不在間室內(intracompartment) 。通常臨床上若只靠臨床症狀要診斷間室症候群,除了有明顯的神經症候外,一般較為困難,其理由是1. 咬傷的肢體本身即會痛,因此不易與間室症候群的疼痛區別2.毒蛇咬傷易有皮下出血,因此看起來與間室症候群的cyanosis不易區別3. 皮下嚴重水腫時縱使下面脈搏仍很好也不易摸到。由於臨床症狀不易確定是否有間室症候群,故須以直接測量compartment pressure(直接測量compartment 的壓力,一般建議大於30 mmHg以上應考慮fasciotomy)或以Pulse Doppler flowmeter(甚至會在有明顯水腫且肢端的溫度已降低的狀況下,動脈血流也沒有下降) 10來評估compartment 的壓力或血流,以決定是否要做fasciotomy。
大多數的組織壞死,發生在咬傷的前三天,通常需在咬傷3-5天後予以傷口擴創,以清除出血的水泡或壞死的組織,之後再每天以稀釋的優碘或雙氧水沖洗患部。
 
抗蛇毒血清使用方法:
  一般抗蛇毒血清在被咬傷後四小時內使用,最有效果,超過8小時以上,則效果較差;但在咬傷3-4天後,才使用抗蛇毒血清,仍有有效的報告。 目前國內的抗毒血清所含的效價在1000個田中單位以上(平均約2000個田中單位),為Fab Fragments的形式,由於分子量較小,分布體積較大,較易到達蛇毒作用的位置來中和蛇毒,2同時由於Fab Fragments抗原性較低,因此過敏的機會較低,3因此在國外注射抗蛇毒血清常發生的血清病(serum sickness),在國內並不常見。2
  抗毒血清使用的途徑,目前仍認為以靜脈注射為最佳,以前所使用的注射到傷口處的方法,因為較無效且較痛,目前不建議使用。5
  抗毒血清使用前,需先做過敏試驗,方法是取10ml之稀釋液稀釋1000U抗蛇毒血清,再取其中1ml溶液加入稀釋液成為10ml,取其中0.1ml做皮膚試驗,如30分鐘內產生輪狀浮腫,或周圍起紅暈者,視為陽性。然試驗陰性並不能保證不會發生過敏。或以一劑量稀釋成為10ml,其中最初的1ml靜脈滴注5分鐘,以後每分鐘原則上不要滴超過1ml,可在15-30分鐘內滴注完畢。如皮膚試驗為陽性,而病患又確實需使用抗蛇毒血清,可先行注射antihistamine及 decadron,並減慢在30分鐘至2小時內滴注,同時準備好氣管插管及 epinephrine等急救裝備,以便發生過敏性休克時急救。2
  臨床上使用抗蛇毒血清的劑量,一般為1-3瓶(vials),但有時仍需用到超過10瓶,根據毒蛇研究所廖所長的報告,對於台灣東部的眼鏡蛇咬傷平均需用12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;對於台灣西部的眼鏡蛇咬傷平均約需用6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;對於雨傘節咬傷平均約需用2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;對於百步蛇咬傷平均約需用2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;對於青竹絲或龜殼花咬傷平均約使用1瓶抗蛇毒血清來治療;對於小孩劑量須加倍。11
  以抗蛇毒血清治療後,如局部或全身性症狀仍繼續惡化或沒有改善,可在半小時至兩小時內,再注射一劑量,直至改善為止。2
 
治療合併症: 5
止血異常: (1)給予抗蛇毒血清或追加抗蛇毒血清。 (2) 輸注治療: 輸注紅血球、新鮮凝結血(fresh frozen plasma)、cryoprecipitates、或血小板。heparin則不建議使用。
呼吸肌痲痺:所有呼吸肌痲痺的病患,都應考慮如治療重症肌無力(myasthenia gravis)一樣,施予”Tensilon(Edrophonium) test”,以改善其神經症狀,其方法如下:
施予靜脈注射atropine sulfate(成人0.6 mg, 小孩 50μg/kg), 以阻斷如分泌物增加或腹痛等muscurinic effects的副作用。
施予靜脈注射Edrophonium chloridee(成人10 mg, 小孩0.25mg/kg),先給予2 mg, 經過45秒評估其療效後再給予8mg。
評估 眼皮向上看持續的時間、嘴巴張開的最大開距、強迫呼氣壓(forced expiratory pressure)、或肺活量(vital capacity)。
如病患有反應,可每四小時給予50-100μg/kg的 neostigmine methylsulfate及15μg/kg atropine,其可以皮下或靜脈灌注給予。
橫紋肌分解(Rhabdomyolysis):有些毒素含有phospholipase A2會造成骨骼肌分解而產生myoglobinuria:為防止橫紋肌分解所造成的腎病變,可在給予足夠液後,給予 灌注manitol 25克,及使用100毫當量(meq) 的NaHCO3於5%葡萄糖1000㏄內,輸注4小時。
 
蜂螫傷
 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,所有動物咬傷中發生最頻繁者,即為蜂螫傷。1在台灣,曾發生多起虎頭蜂(胡蜂)螫傷致死的事件,經過媒體的報導,格外引人注意。但事實上,蜜蜂和胡蜂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及中毒反應,它們和火螞蟻都是屬於膜翅類昆蟲,根據美國的統計昆蟲咬傷中最常引起死亡者即為膜翅類昆蟲,而其他昆蟲則很少造成死亡。12而絕大多數蜂螫致死者,都是因發生嚴重過敏性休克而致命。13
  大多數蜂螫傷只產生局部反應,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,而早期致死者多半因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而死,其中大多數發生於前15分鐘之內,而被大蜂、小蜂螫傷,其發生過敏性的機會幾乎沒什麼差別,同時養蜂的人並不會因此而免疫,也同樣會發生過敏,而過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會比一次嚴重。
  蜂藉著尾部的螫針將毒液注入攻擊的動物,胡蜂螫人時螫針不會被拉出,可連續叮人;而蜜蜂螫人時螯針會被拉出留在病人傷口上,同時毒液囊也會被一併拉出,螫針及毒液囊在離開蜜蜂尾部後,仍可繼續抽動達30-60分鐘,不斷地放出毒液,因此,如發現傷口上有刺針,應將其除去,以防止毒液繼續進入體內。除去的方法,可用指甲、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,而不要用手去壓擠,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。14,,15蜂類的毒液含有多種化學物質,常見的包括hyaluronidase, histamine, acetylcholine, phospholipase A, serotonin, kinin, hemolysin等,一般認為phospholipase A是造成全身症狀的主要毒性或過敏原,其他化學物質通常只造成局部反應,只有在大量蜂螫時才會產生較嚴重的症狀。
蜂螫傷的臨床症狀
蜂螫後,大多數只產生局部反應,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,一般可將其症狀分為:8,13,14,15
局部反應:局部紅、腫、熱、痛或有輕度搔癢。
毒性症狀:一般超過十個以上的蜂螯比較會產生毒性症狀,主要有口惡心、嘔吐、腹瀉等腸胃道症狀,吞嚥困難、抽搐、神智不清等神經症狀,以及發燒、全身水腫、血壓下降、休克等症狀。
過敏反應:只要一隻叮咬,不管大蜂、小蜂螯傷,都可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,一般有過敏體質的人,更容易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。主要症狀包括乾咳、喉嚨或胸部有緊縮的感覺、眼皮浮腫、發癢、全身蕁麻疹、呼吸困難、臉色發白或發青、有快死掉的感覺、血壓下降、昏迷等。其中最常見的是皮膚症狀,經常在蜂螫後2-3分鐘就產生,而致死多半於前15分鐘之內發生。若先前有被蜂螯的記錄,下次如再被螯到,有35-60%的機會會造成過敏性休克。
延遲性過敏反應:一般在蜂螫後10-14天產生,可單獨出現,也可先經過一段較輕的急行性過敏反應之後再發生。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燒、淋巴結腫大、關節痛、皮膚起疹、頭痛及全身無力等。5
治療原則8,12,13,14,15
穩定生命徵象,注意過敏休克的處置
用指甲、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
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
抬高患肢,可予以冷敷
可給予止痛劑、抗組織胺(如benadryl 25-50mg、或局部止癢劑(如calamine lotion)
大片的局部反應可能需給予短期的類固醇治療
如被多隻蜜蜂螫到應觀察24小時,注意是否有腎衰竭或凝血異常的現象發生。
中度以上的過敏(如產生angioedema或bronchospasm),除給予靜脈注射antihistamine或吸入氣管擴張劑(bronchodilator)外,即是適合使用腎上腺素)(epinephrine)的時機,其劑量為皮下注射(subcutaneous) 1:1000之epinephrine 0.3-0.5ml,如有必要可每20-30分鐘重覆使用。
如休克嚴重,除予以補充液體外,可給予1:10000之epinephrine 3-5ml 如有必要可每3-5分鐘重覆使用。
 
海洋生物咬傷及螫傷
  台灣四面環海,隨著海域的開放,一般民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海中的生物。海洋生物的咬傷或螫傷和陸地生物有許多的不同。第一,水中的生物可能產生更廣泛的組織傷害,此種傷害應當作軟組織傷害來處理。第二,水中生物的毒液(如被魟魚、獅魚、 蠍魚、石頭魚等刺傷),通常可被熱破壞,所以要用熱敷,而不是冷敷。16,17,18海洋中的細菌以革蘭式陰性桿菌為多,海水中受傷的傷口常見培養的細菌包括Aeromona hdrophila, Bacteroides fragilis,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, Clostridium perfringens, Erysipelothrix rhusopathiae, Escherichia coli, Mycobacterium marinum, Pseudomonas aeruginosa, Salmonella enteritidis, Staphyloccus aureus, Streptococcus species, 及Vibro species。16 處理海水中受傷的傷口感染,通常必須包括可對抗弧菌(Vibro species)的抗生素,第三代的cephalosporin(如cefoperazone,cefotaxime, ceftazidime)通常有優良的對抗效果,而第一及第二代的cephalosporin(如cefazolin, cephalothin, cephapirin, cefamandole, cefonicid, ceforanide,cefoxitin)則效果不佳。其他抗生素包括trimethoprim-sulfamethoxsole、tetracycline、ciprofloxacin、cefuroxime等對弧菌感染也有效用。基本上,在淡水中也是以的細菌以革蘭式陰性桿菌為多,如在淡水中受傷的傷口感染,除以上藥物外亦可加上aminoglycoside或imipenem以對抗 Aeromonas species。此外,由於Staphyloccus及 Streptococcus仍是相當常見的感染菌,因此選擇對抗這兩種革蘭式陽性菌的抗生素,也須考慮。7, 16,17,18
 
對海水污染傷口抗生素使用原則如下:7, 16,17,18
小的擦傷或裂傷,沒有感染現象: 對於正常人,小的擦傷或裂傷,可不用使用預防性抗生素治療。如病患有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肝硬化)或免疫不全(如愛滋病、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),應施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,可給予口服trimethoprim-sulfamethoxsole(首選藥物)、tetracycline(或doxycycline)、ciprofloxacin、或cefuroxime等。
小的擦傷或裂傷,有感染現象:應予以擴創,並使用抗生素。除了(1)的處置外,應選擇可對抗Staphyloccus及 Streptococcus的抗生素(因其仍是最常見的感染菌)。
嚴重的傷害,包括大的裂傷、深的刺傷、及外物殘留(foreign body retention)等,如鯊魚咬傷、魟魚刺傷、海膽刺傷、或全厚度的珊瑚割傷等:如病患需注院或外科手術,建議使用的抗生素包括imipenem-cilastatin, gentamicin, tobramycin, amikacin, trimethoprim-sulfamethoxsole, cefoperazone,cefotaxime, ceftazidime,及chloramphenicol. 如病患可在門診治療,選擇的藥物應包括可對抗弧菌感染的抗生素包括ciprofloxacin、trimethoprim-sulfamethoxsole、tetracycline(或doxycycline)、或cefuroxime等。
 
海洋生物的咬傷或螫傷的一般處理原則
1.穩定生命徵象
2.大的咬傷(如鯊魚咬傷),主要會因出血與溺水而致命,其治療一般大創傷一樣。
3.傷口應予以清洗及擴創(debridement)
4.考慮泡溫水(以113℉或45㎏℃溫水,浸泡30-90分鐘或直到疼痛顯著緩解),而不要冰敷。
5.給予破傷風預防。
6.傷口應視為污染的傷口,而維持開放,直到預合後再予以縫合(secondary closure or delayed primary closure) 。
7.考慮使用抗生素治療,如上所述。
 
  被有毒的海中生物侵害時,病患可能只有輕微的受傷,也可能產生嚴重的症狀而致死。而被海中生物咬傷或螫傷,常無法清楚的看清為何種生物所傷。此時我們可簡單根據傷口的特微,將傷口分為有穿刺傷口的及有過敏跡象(如紅疹、水泡、蕁麻疹、觸鬍痕等)來推測為何種生物所傷,以決定治療的方針,其治療原則如下:16,18
  如被有穿刺傷口的海中生物刺傷(如魟魚、海星、海膽、獅魚、蠍魚、石頭魚、鱸魚、鯰魚等):可先1)將毒刺拔除;2)予以泡溫水(45℃)30~90分鐘或直到疼痛消失;3) 給予止痛劑;4)考慮給予適當的抗生素〔應選擇可對抗Staphyloccus及 Streptococcus,以及可對抗海洋中非常豐富的細菌如弧菌(Vibro species)的抗生素〕。如被過敏跡象的海中生物螫傷如(水母、海綿、珊瑚、海葵) 1) 刀片括除刺毛、刺胞或貼膠布黏出刺針;2)以5%醋酸(將PH值降至6以下,可使消除其毒液的活性)或40-70%異丙醇(isopropyl)沖洗;3)給予抗過敏治療。5,16,18
 
毒魚刺傷:5,18,19
  常見的毒魚刺傷包括石頭魚(Stone fish)、蠍魚(Scorpion fish)、獅魚(Lion fish)、鯰魚(Cat fish)、魟魚(Stingray)等,其毒性物質為大的蛋白質,位於魚表面的刺脊上,在刺到動物時會將毒性物質射入動物體內,中毒的症狀可在刺後5-10分鐘即產生,一般以局部腫痛為主,嚴重時可造成肌肉無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心律不整、血壓下降、休克、呼吸困難、肺水腫、甚至死亡。一般而言石頭魚產生的症狀最嚴重,獅魚產生的症狀較輕,蠍魚則介於其間。
處理原則
穩定生命徵象。
除去留在身上的毒刺。
沖洗傷口,以鹽水為佳。
浸泡溫水(45℃),30~90分鐘或直到疼痛消失。
給予止痛劑。
給予破傷風預防。
傷口應視為污染的傷口傷口應視為污染的傷口。
目前國外有石頭魚的抗毒血清,來治療嚴重的中毒,但國內沒有。
 
腔腸動物(Coelenterate)螫傷5,18,19
  腔腸動物包括水母(Jelly fish)、海葵(Sea anemone)、及珊瑚等,這些水中生物具有刺絲胞,攻擊時可射出刺胞(Nematocystes),釋放出具有神經及心毒性的蛋白、組織胺(Histamine)、phospholipase或peptide等。腔腸動物螫傷中以水母螫傷最常見通常也最嚴重,根據報告顯示,僅在美國靠近華盛頓特區的車莎比克海灣(Chesapeake Bay)附近,估計每年就有約50萬個被水母螫傷的個案,5台灣四面環海,相信病例應也有不少。腔腸動物螫傷所產生的症狀,以過敏反應為主,一般在接觸後會立即產生,包括局部紅腫、搔癢、疼痛、腫脹、紅斑、水泡、膿皰、肌肉關節疼痛、肌肉壞死、發燒、畏寒、腹痛、腹瀉、呼吸困難、發紺、肺水腫、四肢痲痺、意識不清、休克、甚至死亡(許多溺斃病人可能與此有關)。
處理原則
穩定生命徵象。
考慮給予抗過敏治療,如epinephrine、 抗組織胺(H1及H2阻斷劑)、或類固醇等。
除去刺毛、刺胞或刺針:以刀片括除刺毛、刺胞或貼膠布黏出刺針。
減低毒液的活性:以5%醋酸,將PH值降至6以下,可使消除其毒液的活性。
以海水或鹽水沖洗傷口。
局部施予類固醇藥膏。
給予破傷風預防。
傷口應視為污染的傷口傷口應視為污染的傷口。
如產生疼痛的肌肉抽筋,可使用靜脈注射葡萄酸鈣(Calcium gluconate)來緩解。
 
弧菌
  弧菌(Vibrio species)是海洋環境裡潛在最具毒性的嗜鹽生物,鯊魚的牙齒中即培養出許多種弧菌,弧菌是一種嗜鹽性厭氧兼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,其最適當的生長環境為24-40℃,因此夏季是其最適合傳播疾病的季節。18由於弧菌比其他海洋細菌需要較少鹽分就可大量繁殖,這也就是弧菌為何能在0.9%的人體環境較容易快速繁殖的原因之一。培養弧菌需要特殊的培養物質,一般的培養皿,因含glycerol會對弧菌有毒性因此並不適合,一般建議在靠近海洋的大型檢驗室就應例行性使用TCBS(thiosulfate-citrate-bila salt-sucrose) 培養皿來培養糞便中的弧菌,血液培養則建議使用Enrichment broth (含1%氯化鈉的alkaline peptone water)的培養皿。18
  弧菌對人體的危害,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可致命的嚴重腸胃道症狀(如霍亂弧菌可造成致命的腹瀉)外,它也會造成嚴重的傷口感染及快速致命的敗血症,常見造成傷口感染的弧菌包括:Vibrio.vulnificus(創傷弧菌)、:Vibrio parahemolytiticus(副嗜血性弧菌)、V. cholerae(霍亂弧菌)、及V. anginolyticus等,常見造成敗血症的弧菌包括: 創傷弧菌、副嗜血性弧菌、霍亂弧菌、及V. anginolyticus等。其中創傷弧菌常在國內造成快速致命的病例,在此特別提出以提醒大家注意。18
 
創傷弧菌
  根據臺灣藥物食品檢驗局的研究約5%的市售牡蠣、蝦、蟹等海鮮檢體可培養出創傷弧菌,20創傷弧菌的感染可經由皮膚的傷口(如家庭主婦在處理海鮮時不小心被刺傷)或食入未煮熟的海鮮,而快速產生致命性的感染,嚴重敗血症通常發生於有慢性肝病或免疫系統受抑制的病患(雖然它也曾發生於原本健康的年輕人),其敗血症可在吃下生海鮮如生蠔後12小時至7天內產生,如未及時予以適當的治療,死亡率一般超過50%。國內已有多起病例報告,死亡率可高達66.7%,值得國人注意。21
  創傷弧菌的典型症狀包括虛弱、發燒、嘔吐、腹瀉、早期皮膚起水泡並演變成壞死性皮膚炎、典型的大的出血性水泡、壞死、低血壓等,並可產生嚴重的出血症候如腸胃道出血或廣泛性血管內血液凝固(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),水泡(食入生蠔的病患也會產生)(圖一)等現象。由於不及時治療,病情會快速惡化,局部組織很容易發生壞死,而需要截肢,敗血症的發生率可達25%,如在12小時內發生低血壓現象,死亡率可高達90%。18由於其惡化快速,因此,早期診斷並施予適當的治療,仍是治療成功的關鍵。除了病史及典型的臨床症狀(如大的出血性水泡)外,創傷弧菌可經由血液、傷口(如出血性水泡)、或糞便中培養出來。對於疑似創傷弧菌感染的病患,建議使用的抗生素包括Imipenem-cilastatin、trimethoprim-sulfamethoxazole、tetracycline、carbenicillin、chloamphenicol、tobramycin、gentamicin、以及許多第三代的cephalosporins。如病患只是剝蝦子時不小心被刺傷的輕微感染,在病患免疫機能正常的狀況下,只要給予口服ciprofloxacin治療即可。18,21
 
參考資料:
楊振昌、洪憲忠、薩支興、陳淑炫、鄧昭芳.臺灣地區自民國七十四年至民國八十二年中毒個案之統計資料分析.行政院衛生署疫情報導.1994; 11(6): 139-58.
洪東榮、鄧昭芳.台灣常見的毒蛇及咬傷之治療. 毒藥物季刊. 行政院衛生署暨台北榮民總醫毒藥物諮詢中心, 八十五年三月.
Sullivan JB, Wingert WA, and Norris RL. North American Venomous reptile bites Wilderness Medicine- Management of 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3rd ed, PS Auerbach. St. Louis, Mosby.1995;680-709.
Dart RC, Gomez HF. Reptile bite and scorpion stings. Emergency medicine-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4th ed. JE, Tintinalli. McGraw Hill CO. 1996;864-7.
Ellenhorn MJ. Enenomations---Bites and Stings. Ellenhorn’ s Medical Toxicology, 2nd edition 1997,1737-98.
楊振昌. 毒蛇咬傷.行政院衛生署暨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,自動傳真回復系統, 1998.資料代號:40208.
Norris RL, Oslund S, and Auerbach PS. Disorders caused by reptile bites and marine animal envenomations. Harrison’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. 14th edition, 1998:2544-8.
Bryson PD. Venomous creatures. Comprehensive review in toxicology for emergency physician. 3rd edition, 1997.717-46.
Schaeffer RC et al: The effects of colloidal and crystalloidal fluids on rattlesnake venom shock in the rat. J pharmacol Exp Ther. 1978;206:687-96.
Curry SH. et al. Non-invasive vascular studies in amnagement of rattlesnake envenomations to extremities. Ann Emerg Med 1985;14:1081-9.
廖明一、傅祖慧.台灣產毒蛇蛇毒類毒素及抗血清之研究.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研究所博士論文. June, 1991.
Spielman A, Magguire JH. Ectoparasite infections and arthropod bites and stings. Harrison’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. 14th edition, 1998:2548-54.
鄧昭芳、洪東榮. 蜂螫的症狀及其治療.蜂產品加工與利用研討會論文集.1993, 91-3.
楊振昌. 胡蜂螫傷.行政院衛生署暨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,自動傳真回復系統, 1998.資料代號:40209.
尤俊文.22例蜂螫住院病人的臨床表現.行政院衛生署暨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,自動傳真回復系統, 1998.資料代號:50107.
Guenin DG, Auerbach PS. Trauma and envenomations from marine fauna. Emergency medicine-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4th ed. JE, Tintinalli. McGraw Hill CO. 1996;868-73.
Auerbach PS, Halstead BW. Injuries from nonvenomous aquatic animals. Wilderness Medicine- Management of 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3rd ed, PS Auerbach. St. Louis, Mosby.1995; 1303-26.
Auerbach PS. Marine envenomation. Wilderness Medicine- Management of 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3rd ed, PS Auerbach. St. Louis, Mosby.1995;1327-74.
楊振昌. 認識有毒動物.魚刺傷.行政院衛生署暨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,自動傳真回復系統, 1998.資料代號:40201,40202.
高偉霞、胡幼敏.水產品中創傷弧菌污染現況調查.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81年度食品衛生調查報告,1993.
Chao CH, Duh RW, and Liu CY, et al, Experience of six patients with Vibro vulnificus septicemia. J Chin Med; 1992,49:335-42.

沒有留言: